胡禮服若愚(新華社供本報特稿)
  作為以色列最精明且最負爭議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之一,以色列前總理阿裡埃勒·沙龍從中東地區的戰火中走出,以“推土機”強硬形象登上政壇頂峰,他的自傳書名正是《武士》。他時常在政治家與政客之間“變身”,尤其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和平進程中,既有造訪阿克薩清真寺引發流血衝突、開建約旦河西岸隔離牆等驚世之舉,也有力排眾議、單方面從加沙台北婚禮顧問地帶撤離等勇敢決定。只是,在他昏迷八年後,巴以和平依然難見曙光。
  戰烤肉爭“英雄”:參加五次中東戰爭
  沙龍19預防癌症食物28年2月26日生於特拉維夫附近沙龍地區的馬拉勒村,父母是來自白俄羅斯的猶太人移民。
  沙龍17歲加入猶太人秘密民兵組織“哈加納”,對抗當時統治巴勒斯坦的英國人,早早展現出軍事情趣用品天分,不到20歲就歷任“哈加納”教官、連長、偵察隊長等職。
  沙龍一共參加了五次中東戰爭。1948年,沙龍參加以色列獨立戰爭即第一次中東戰爭,身負重傷,傷勢影響終生,一隻眼睛幾乎失明。
  1953年,沙龍負責組建和指揮101部隊,專門越境報複巴勒斯坦游擊隊和阿拉伯國家武裝力量,手段強悍。沙龍認為,唯有狠狠打擊,才能令對手徹底服氣。同年10月,101部隊一舉炸毀約旦河西岸村莊吉卜亞內40多所房屋,導致69名阿拉伯人死亡。沙龍事後辯稱,他當時誤以為房屋是空的。
  1956年10月,沙龍作為傘兵旅旅長參加英國、法國聯合以色列發動的蘇伊士運河戰爭。他不顧時任以色列總理果爾達·梅厄夫人反對,自行率傘兵與西奈半島埃及部隊交戰,阿拉伯國家指認他率傘兵旅虐殺戰俘,舉世嘩然。
  次年,沙龍離開軍隊,赴英國坎特伯雷參謀學院深造。
 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,沙龍率領裝甲師,參加以色列奪取戈蘭高地、吞併約旦河西岸和西奈半島的多場戰役。
  1971年,沙龍負責打擊加沙地帶“恐怖勢力”。6個月中打死100多名“可疑分子”,逮捕數百人。巴勒斯坦人針對以色列目標的襲擊從同年6月份34起銳減至12月只有一起。立竿見影的效果,更加堅定沙龍“鐵腕打擊”信條。
  1973年10月“贖罪日戰爭”即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,已經步入政壇的沙龍重返部隊,出任裝甲師師長。他衝鋒在前,頭部受傷,包扎繃帶繼續作戰,極大鼓舞了以色列軍隊士氣。這支裝甲部隊成為第一支通過蘇伊士運河、包圍埃及部隊的以色列軍隊,沙龍也因此被以色列視為“戰爭英雄”。
  政壇“王者”:幾起幾落數次登頂
  以色列政壇強人輩出,但幾乎只有沙龍稱得上“王者”。現任總理本雅明·內塔尼亞胡、前總理埃胡德·奧爾默特、現總統希蒙·佩雷斯等無論資歷還是人氣無法與沙龍相提並論。以色列媒體把沙龍稱為開國總理本·古里安之後“第一人”。
  1973年7月,沙龍辭去軍職,競選議員。一開始持懷疑態度的人,發現沙龍憑藉戰場經驗,很快拼殺出一片政治天地。同年9月,沙龍參與組織右翼聯合陣線利庫德集團。時任以色列總理伊扎克·拉賓任命沙龍為自己的高級安全事務顧問。一年後,沙龍辭職,理由是與拉賓在防務政策上存在分歧。
  沙龍1977年再度當選議員,加入執政的利庫德集團,出任農業部長,任職期間推行定居點計劃,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大肆興建猶太人定居點,由此得名“定居點之父”。
  1981年8月,沙龍出任國防部長。1982年6月,以色列入侵黎巴嫩。次年3月,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事件曝光,調查發現,沙龍直接對此事負責,他被迫辭去國防部長一職,政治前途嚴重受挫。
  但是,沙龍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理念。20世紀80年代,沙龍表示,未來巴勒斯坦國將從他手中建立。正是這個表態,觸動現任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馬哈茂德·阿巴斯當時萌發接觸沙龍的念頭。
  1996年利庫德集團重新執政後,內塔尼亞胡出任政府總理,沙龍“能屈能伸”,在這名政治對手手下擔任國家基礎設施部長、外交部長,直至1999年9月擊敗內塔尼亞胡當選利庫德集團黨魁。
  2000年9月28日,沙龍突然造訪位於東耶路撒冷的穆斯林聖地阿克薩清真寺,由此引髮長達5年的巴以流血衝突。也正是這場衝突,再次把沙龍推向以色列政治巔峰。2001年,沙龍以利庫德集團領導人身份當選總理。
  2005年11月,沙龍退出利庫德集團,另組前進黨。此舉為他掃除原利庫德黨內製掣,只等2006年3月議會選舉獲勝後連任總理,推行“沙龍版”和平計劃,為巴以和平談判最終問題拍板,在中東和平進程里程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。就在這時,沙龍兩度中風入院,就此長眠不起。
  阿以“恩怨”:結束對加沙38年占領
  沙龍眾多綽號中最為出名的是“推土機”,緣於他對阿拉伯人的鐵腕政策。歷次中東戰爭後,以色列“戰爭英雄”沙龍在阿拉伯人看來,就是殺人魔頭。“沙龍”這個名字在中東阿拉伯國家最遭人咬牙切齒。在加沙地帶,垃圾桶上曾到處寫著沙龍的名字。沙龍就任總理以後,巴以衝突驟然升級。
  沙龍上臺後,宣佈不與時任巴勒斯坦領導人亞西爾·阿拉法特打交道,數次重兵圍困阿翁位於約旦河西岸的官邸。沙龍宣佈巴以1993年簽訂的《奧斯陸協議》失效,輿論嘩然。巴方指責沙龍單方面關閉談判之門,和平進程陷入停滯。
  2003年以色列開始在約旦河西岸興建隔離牆,巴方認定此舉是為了攫取巴勒斯坦土地,單方劃定巴以最終邊界,並且指責這是“種族隔離牆”。
  2004年11月11日,阿拉法特去世。2005年2月8日,沙龍與新當選的巴勒斯坦領導人阿巴斯舉行會談,達成停火協議。同年8月15日,沙龍政府啟動醞釀近兩年的單邊行動計劃,隨後一個月內成功完成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共計25個猶太人定居點的撤離行動,結束對加沙長達38年的占領。
  沙龍並非一開始就主張“單邊撤離”。他的思想經過轉變,最後認為,以色列應該根據地緣政治利益和人口分佈特點來劃分邊界,在保留西岸大型猶太人定居點同時,果斷拆除小型定居點。這一計劃在以色列內部引起軒然大波,卻在國際上贏得好評,即便是曾經與沙龍“保持距離”的人也開始相信,只有他能夠為和平進程“拍板”。
  從“鷹派”變身“鴿派”或者“中間派別”,沙龍向世人展示其政策務實的一面。對阿拉伯世界而言,沙龍曾經是“推土機”也好,“劊子手”也罷,至少他的政治意圖已經為人熟悉。然而,就在他的下一步打算逐漸浮出水面之時,沙龍陷入了昏迷。雖然他當時生死未卜,以色列媒體仍異口同聲地宣告:沙龍時代就此結束。
  (原標題:沙龍:從“推土機”到“撤離者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h52nhxk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